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,暴露于夜晚较亮、白天较暗者可致昼夜节律紊乱,导致健康状况不佳和死亡风险增加。避开夜光、寻找日光可有益于健康和长寿。从 2013 年到 2016 年,88,905 名英国生物库参与者(平均年龄 62.4 岁,56.9% 为女性,97.0% 为白人)佩戴光传感器 1 周。在 8 年的随访中,记录了 3,750 名参与者的死因特异性死亡率。采用人类昼夜节律起搏器的计算模型,根据光数据对昼夜节律幅度和相位建模。与处于较暗环境中(0 至 50 光照百分位数)者相比,白天光线较亮(07:30-20:30)者全因死亡风险较低(校正风险比范围:0.84 至 0.90 [50 至 70 百分位数]、0.74 至 0.84 [70 至 90 百分位数] 和 0.66 至 0.83 [90 至 100 百分位数]),而夜间光线较亮(00:30-06:00)者全因死亡风险较高(校正风险比 范围:1.15 至 1.18 [70 至 90 百分位数] 和 1.21 至 1.34 [90 至 100 百分位数])。昼夜节律幅度较低(校正风险比范围:每标准差0.90 至 0.96)、昼夜节律时相较早(校正风险比范围:1.16 至 1.30)或较晚(校正风险比范围:1.13 至 1.20)者全因死亡风险较高。日光、夜光和昼夜节律幅度可预测心脏代谢死亡率,其风险比高于其他原因所致死亡率。该研究结果经校正年龄、性别、种族、光周期、社会人口和生活方式因素后仍保持稳健。睡眠时间短可以部分解释夜光较亮者的死亡风险较高,而睡眠时间长或睡眠不连续则不然。该研究结果与之前的队列研究一致,显示居住在夜晚较亮地区(卫星数据)者和自我报告日光照射较少者全因死亡风险较高。光会增强或扰乱昼夜节律,具体取决于照射时间。生物夜晚早期和晚期的光线分别会延迟和提前昼夜节律时相,而生物夜晚中期附近的光线会抑制昼夜节律幅度。昼夜节律紊乱可致不良健康结果,从而增加死亡风险。尽量减少夜间光线,尽量增加日光,并保持规律的明暗模式以增强昼夜节律,可促进心脏代谢健康和长寿。来源:https://www.pnas.org/